细化“三个层面”帮扶,构建整体联动链打通联系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在旗级层面,分层次细化县处级领导干部和乡科级领导联系帮扶任务,每名县处级领导带领1个机关单位联系1个“一类嘎查村”或“三类嘎查村”,乡科级领导干部每人包扶1个贫困户、联系1名残疾人,立足活动载体、结构调整、民生保障、基础建设“四位一体”进行帮扶;在苏木镇层面,完善苏木镇领导干部包片(包点)联系制度、党委委员抓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、社情民意分析会、领导干部接访、群众接待日等5项制度,设置了便民服务电话,组建了16支“综合服务工作队”,深入嘎查村开展种养技术培训、司法援助、惠农惠牧政策宣传等工作,为群众提供“上门式”服务160余次。在嘎查村层面,建立健全“1+N”农牧民党员直接联系群众制度,党支部成员和农牧民党员分别联系老党员、生活困难党员、流动党员和群众,从生产、生活等方面进行帮扶。231名党支部成员分别联系了652名老党员、生活困难党员和流动党员,678名党员根据自身条件联系了986名群众,承诺实事1082件。
搭建“三个平台”,构建信息反馈链打通联系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一是搭建服务需求收集平台。旗、苏木镇及嘎查村三级干部联动开展群众服务需求收集活动,将三级干部服务范围、岗位职责、联系电话制成便民服务卡和服务手册,实现一户一卡,切实提供便捷、快速、高效的服务,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。二是搭建社情民意直通反馈平台。启动“村(社)情民意直通车”,通过直接将群众反映的问题上报旗委主要领导批转有关部门办理,切实畅通基层党员、群众合理诉求意愿直通轨道,形成上下联动、左右互动、信息互通的村情民意工作网络。三是搭建综合服务平台。将旗行政服务中心、苏木镇便民服务中心与嘎查村代办点三者有效对接,将服务平台下延到各苏木镇、嘎查村(社区),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合作医疗报销、证件办理等事项都列入办理范围,为群众提供“上门式”服务,实现便民服务点覆盖率和服务对象覆盖率两个100%。
完善“三个机制”,构筑制度保障链打通联系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一是建立督查通报制度。成立由有关部门人员及“两代表一委员”组建工作督查组,不定期督查干部服务事项落实情况,采取逐级问责、督查通报等形式,督促服务事项落到实处。二是建立专项述职制度。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述职时要专项述职联系服务群众情况,接受群众监督评议,形成组织评价和群众评价有机统一的服务绩效评价机制。三是建立日常监控制度。旗直机关党工委对各单位联系服务基层情况进行日常监控,并通过信息反馈、座谈交流、互动探讨等形式,及时反馈交流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做法,推动联系服务经常化、规范化。